“现在的小品,都变成了‘喜头悲尾’,一定要有煽情、光明的结尾。我特反感这种!喜剧本身是纯粹的,如果要有刻意煽情,这是演员能力不足的体现!”
对此,小沈阳也在一档节目上公开吐槽:“小品现在都是‘喜头悲尾’,我不喜欢这样,我喜欢纯粹逗大家笑,从头到尾让你们笑得开心就好。”
小品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舞台表演形式,原本只是戏剧学生的考试项目,由老师现场出题,应试者当场表演——属于圈内的小型表演艺术,并不为大众了解。
这个小品历经数十年,直到今天依然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可谓是表演界的标杆典范!
陈佩斯饰演一个临时演员,在导演的安排下表演吃面条,情节简单。演员完全是凭借夸张、幽默的语言动作,来达到现场喜剧效果。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不久,开放的风气与严格的约束同时并存。专家组几位老同志对《吃面条》的形式提出质疑:“春晚是全国人民瞩目的节目,这种纯粹的喜剧,让观众们笑得前仰后翻,真的合适吗?”
“这个小品是很健康的。”作为总导演的黄一鹤,力排众议:“春晚就是让全国人民图一乐,轻松愉快才是最好的氛围。如果出了问题,我负责!”
1984年大年三十晚上,直到直播开始前的半小时,最终才确定了让《吃面条》这个节目登场,一炮而红,取得了热烈反响!
整个八十年代,小品风格皆是如此,并没有刻意拔高的主题意义,通过一桩桩“日常小事”,演绎出小人物的滑稽搞笑,单纯就是图一乐。
比如:1985年春晚小品《拍电影》,讲的是陈小二为了圆自己的演员梦,在冬天里穿着薄衣服拍摄夏天戏,最后被冻僵的滑稽搞笑故事;
1986年小品《羊肉串》讲的是一个无照经营的小贩,想尽办法躲避工商人员检查,而闹出的各种笑线年小品《急诊》讲的是家庭常见的“隔代亲”现象,两位老人对待孙子的宠爱欢乐场景;
1989年小品《胡椒面》讲的是两个食客为了争抢一瓶胡椒面,通过喜剧肢体语言表现的日常爆笑场景……
整个八十年代,观众在春晚中就是单纯地图一乐,感受着毫无压力的喜庆,这也是小品最本线 针砭时弊:九十年代春晚小品特色
这种背景的转变下,小品不再是单纯的喜剧,而是纷纷体表达对社会不良现象的针砭时弊,比如:
黄宏与侯耀华的《打扑克》,讽刺了当下社会的腐败、造假、崇洋媚外等各种问题;
赵丽蓉和巩汉林的《打工奇遇》,揭露了商品经济下泥沙俱下的黑心商家现象……
短短十几分钟的小品,没法再承担更厚重的现实批判意义,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讽刺社会现实”的节目已经变得凤毛麟角了。
自《牛大叔提干》之后,赵本山系列小品开始转向弘扬正能量的题材:比如《三鞭子》,表现的是党民一致、干群同心,老百姓和领导干部劲往一处使;
3 煽情套路:形成长期稳定的小品模式这是小品演员面临的两难问题:纯粹搞笑的喜剧,不够有内涵;而对社会针砭时弊的节目,又不一定客观公正——这种情况下,
。怎么办?发展方向渐渐开始走向“煽情”,从普通人生活中进行挖掘、并体现感人的闪光点,
这种风格的鼻祖,可以说是1995年蔡明、郭达的小品《父亲》,讲述一位女明星,为掩饰自己农村身份而包装成海外人士,却不巧遇到农村老父亲来看望自己、在记者镜头前的出洋相。前面部分都是让人笑的,最后女主承认了老父亲,蔡明带着哭腔开始唱《父老乡亲》,最后跪到地上哭得泣不成声,谢幕时还泪流不止,全国观众也感动得一起哭。
实事求是而言,《父亲》这个小品是可圈可点的,它煽情煽得恰到好处、情节转换也很自然,最后音乐响起,观众们的情绪得到释放。
《父亲》播出后,大受观众的喜爱。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小品,开始模仿这个节目的“套路”,开始追求这种风格,渐渐变成了“统一模板”。《都是亲人》,一个失忆老人错把陌生人认作自己的女儿、儿子,前面各种误会,后面“女儿”“儿子”都认了这个“亲爹”,音乐声响起,开始煽情,歌颂人间自有真情在;
《浪漫的事》讲述一对中年夫妻,寻找当年初恋的感觉,回忆中各种摩擦搞笑,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感慨家庭婚姻的简单美好,一曲“浪漫的事”歌声响起,以煽情结尾。
黄宏的小品《家有老爸》,讲述一个孤单的老爸在家,儿子媳妇前来看望,最后说起老年人的孤单,然后音乐响起,黄宏饰演的老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开始煽情;
小品《足疗》,讲述妻子心疼当出租车司机的丈夫,为他安排一次足疗,但丈夫不愿花钱,两人拌嘴吵架,最后言归于好,和谐温馨,音乐响起,黄宏与牛莉扮演的夫妻开始煽情,一把鼻涕一把泪诉说;
小品《兄弟》,讲述两个同日出生、当年可能被抱错的人,一个是城里大老板,一个是乡下农民,在一起等待DNA鉴定结果,角色互换的搞笑场景,最后两人互认兄弟,随着音乐声响起,开始煽情……
还有潘长江的《老婆向前冲》:丈夫不让妻子去参加广场合唱,中途各种斗嘴、误会,最后是因为儿子当天生日,还来一段儿子祝福母亲的视频,可以说是结尾“强行煽情”。
赵本山的《送水工》:一个独自挣钱供儿子海外留学的母亲,让送水工人临时扮演“后爹”,经过各种掩饰、猜疑,最后送水工人说出真相,音乐声响起,儿子感激是母亲默默为自己付出一切,眼泪夺眶而出。
然而,随着喜剧的发展,包括在喜剧的综艺节目里,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对形式上进行模仿。
乃至于很多小品,观众们只要看前半段,就知道后面结尾是怎样的,甚至一些小品演变成“强行煽情”,让人看得有些尴尬。导致有些内容“硬煽”得用力过猛:比如《新房》中,一对情侣为了赢得准丈母娘的认可,而借朋友房子、却被戳穿,最后突然音乐响起,情侣两人互相表露真心,丈母娘竟然立刻转变态度,中间转变的毫无逻辑,令人略感尴尬;
《父与子》中,当董事长的儿子看望长期独居的父亲,却不停接公司电话,被父亲批评,最后音乐响起,父亲又突然转变态度,说出一大段较为突兀的内心独白来;
《休息区的故事》,一对医护夫妻为了工作加班加点,本来表现医务工作者也无可厚非,但结尾突然音乐响起,夫妻俩过于煽情的诉说,还是显得用力过猛;
《还不还》,一个欠钱不还的老赖,想尽一切办法赖账,不还钱给老同学,最后结尾时却在老同学、妻子的声泪俱下中,动人的煽情音乐声中,老赖突然就回心转意,良心发现,决定偿还所有债务了……
煽情并非不可取,重要的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人物感情的自然流动,而不是刻意的煽情,用力过猛。
强行的煽情,让人年年都看得尴尬。其实,对于全国老百姓来说,春晚就是逗大家笑一笑,搏大家乐一乐的,没有必要加入太多煽情的内容。
甚至煽情的弯儿转得太快,观众反应不过来,直接就硬煽情,时间久了,观众的忍耐度越来越低,到最后就是厌倦麻木。
春晚小品就是纯粹的开心就好了,不要有太重的包袱,不要总是在悲伤情绪中一次次“被迫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