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往远了说,古代民间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近代以来呢,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大量的带有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艺术涌入大都市,他们互相汲取优点,又结合当地的方言特色,逐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曲艺大家庭。曲艺的表现手法以等等为主,主要的功能呢,就是以口语来表现一个故事。所以一般而言,表演形式,有一人或几人说演;或者由一人或几人演唱,辅以小型乐队(往往是三、五件乐器)伴奏等等。像比较有代表性的呢,北方有京韵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评书、单弦、数来宝、山东快书、河南坠子,当然相声也是其中一种;南方有评弹、扬州清曲等等种类。
即便你对相声不是很了解,你也应该听说过马三立先生,也应该听说过这段家喻户晓的《逗你玩》。马先生通过对生活鞭辟入里的观察,细致入微的思考,创作了这么一段单口相声,讲述了(一个五岁的小孩被偷衣服贼耍的团团转)缺乏防盗意识结果吃了亏的故事。这段小笑话,在让大家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让大家获得了启迪,正所谓,生活中应是“家家防火,夜夜防贼”。
(想想自己五岁的时候是不是也做过些什么好玩的事情呢嘻嘻嘻说不定你也可以创作出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
快板书早年又称作“数来宝”,七块竹板,一张利口,唱尽古今故事,说透世态炎凉。曲艺历史上,快板书有王派、高派、李派三大流派。曲艺界内部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学会王高李,有个好身体”,就说唱数来宝的时候,需要演员一气呵成,精神十足地演唱,就需要有个好身体。照片里的这位高凤山老爷子就是高派的创始人,他在表演数来宝时,吐字清晰,语言俏皮,节奏鲜明,气势流畅,唱段紧凑,一气呵成,板槽极稳而又富于变化,而这也正是高派快板一脉相传的特点。这段《同仁堂》,讲述了药王爷孙思邈的典故,又巧妙利用药材名字的谐音,颇有趣味。
侯宝林大师可以说是相声史上的一座丰碑,成就可谓震古烁今。他老人家净化了相声,成功的将相声从街头市井的“玩意”变成了一门语言的艺术。而这段经典作品《关公战秦琼》,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段作品,这个节目本身的名字也成为了一个俚语。这段经典作品讲的是一个对戏曲不懂装懂的军阀非要看戏台上关公对战秦琼的故事,结果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相声四门功课“说学逗唱”,这唱指的就是唱太平歌词。演唱时手持竹板两块,敲打出轻音、重音和连环点作为伴奏,竹板习惯称为“手玉子”。传统的唱段有《白蛇传》《单刀会》《韩信算卦》《劝人方》等等,近些年来,经过德云社的改编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这段《白蛇传》讲的就是负心汉许仙将白娘子压在雷峰塔下的故事,故事本身也是十分感人。
京韵大鼓也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曲艺形式,唱者持板打节奏,在段与段之间或者开头结束的地方敲鼓,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多为上下句的反复,并且比较讲究语气韵味,与唱腔衔接自然。而京韵大鼓的代表人物就是艺名为“小彩舞”的骆玉笙先生,这段丑末寅初也是骆玉笙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曲艺队原创相声中一个亮点就是有了男女搭档的相声。这段《同桌的你》展现了男女恋爱的甜蜜故事,讲述了两个人相识相爱,因为爱情而学习成绩逐步下滑,最终决定发奋图强,共同进步的故事,也是有着一个正能量的结尾。
大学生怎么能不考试呢(?)考了这么多年试,考试中的门道却不一定了解。两位四字班的演员将考试中的规律与特点写到了相声中,也展现出了不同的同学面对考试的不同解决方法与心态。
这段《西望》由曲艺队优秀演员梁晗创编并表演,讲述了一个渴望拍出好作品的导演与一个支教西部的大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在让观众们欢笑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支教青年的追求以及一个渴望获得肯定的导演的执着。这段原创相声也成功参加了第四届相声大赛,并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